如果在國際大型藝術博覽會上轉上一圈,你也許會感慨:“畫廊可真多??!”沒錯,近幾年,與日俱增的畫廊在數量上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無論是處在什么級別的畫廊,都會有屬于它的不同類型的藏家和觀眾,所以對于畫廊的發展來說,關鍵的問題在于與什么樣的藝術家合作。
畫廊決定代理某位藝術家,并不是拍腦門的事;相反,這是一件必須付諸時間與腦力的過程。當然,畫廊與藝術家的合作不是道單項選擇題,而雙向選擇的過程。這個過程倒有點像通過約會來決定是否要繼續深入交往的情侶。很多畫廊在決定代理一個藝術家之前,通常都會花上數年的時間來觀察藝術家持續的工作、與藝術家交談以了解他們的思想系統,同時也會通過展覽來考察與藝術家的適配度,以及分析藝術家的市場表現等等。
喻紅,《方向》,2020,布面丙烯,140 x 150 cm,55 1/8 x 59 in © 喻紅 圖片來自里森畫廊
畫廊考察藝術家的同時,藝術家也在評估畫廊是否適合自己,并能夠為自己的長期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某種意義上,與其說畫廊是在幫助藝術家建立聲譽,不如說是在增強藝術家的聲譽。換言之,藝術家聲譽的建立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作品,而非畫廊。很多畫廊都樂于選擇以前很少見到或者具有啟發性的作品。如若不能實現這一點,也必須能看到藝術家的工作擁有突破性進展的可能性。
通常,在圈里也會突然出現某個藝術明星,但這種現象更多的是“例外”而不是“規則”,因為一旦驚喜退去,你會發現即使是這種偶爾出現的“異常”也是符合某種規則并且是可預測的。
每個成熟的畫廊都會有選擇藝術家的一套方法論;同樣的,某些藝術家和某些類型的藝術最終出現在畫廊、機構、博物館和其他成熟的藝術機構中也總有充分的理由。
No.1 處在職業生涯成熟期的藝術家們
選擇跟什么樣的藝術家合作,與每個畫廊自身的學術定位與標準密切相關。每個成熟的畫廊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并會據此建立起屬于自身的對于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體系。
里森畫廊
喻紅、杰克·皮爾森
就在前日,里森畫廊宣布代理藝術家喻紅。喻紅是里森畫廊繼艾未未、劉小東、李然之后代理的又一位中國藝術家,且是四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喻紅,圖片來自藝術家和里森畫廊,由向京拍攝
里森畫廊創辦于1967年,最早代理的主要是美國的極簡和觀念藝術家。80年代,開始與一批后來被稱為“新英國雕塑家”合作,包括安尼施·卡普爾、托尼·克拉格等。之后里森畫廊從英國進入到更為廣泛的國際當代藝術領域中,開始關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這其中包括了來自韓國、日本、南斯拉夫及中國等國家的藝術家。
創始人尼古拉斯·勞格斯戴爾的經營理念和甄選藝術家的標準,最主要的是把視角放在那些在藝術史上能夠代表一代藝術創作水準的藝術家。以此為參照,我們不難看出,里森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在觀念和作品呈現上,之于當代藝術史的視野中,也都是具有典型性、突破性與前瞻性的。
里森畫廊上??臻g所在的歷史建筑琥珀大樓,虎丘路27號。 圖片來源:里森畫廊,攝影:Alessandro Wang
雖然喻紅的學術與市場地位已不可置否,但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里森畫廊依然密切關注喻紅的變化與發展。2020年,喻紅因疫情滯留紐約,在經歷了一系列社會事件的影響后,她的創作視角與之前有所不同:在不斷探索人的生存境遇與社會關系的同時,開始朝著更宏大的規模和主題轉向。人性、歷史、神話進一步進入到喻紅的創作中,讓她作品中觸動人類心理共情的力量逐漸打開。
喻紅,《愚人船》,2021,布面丙烯,(整體) 250 x 900 x 5 cm,98 3/8 x 354 1/4 x 1 7/8 in © 喻紅。圖片來自里森畫廊
今年5月,里森畫廊宣布代理美國藝術家杰克·皮爾森(Jack Pierson)。這位出生于1960年的藝術家在美國當代藝術史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Jack Pierson, 1992 © Jack Pierson.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David Seinder
1980年代,皮爾森是波士頓紀實攝影流派的成員之一。以攝影起步,皮爾森的作品類型是廣泛而靈活的。他擅長集合各種與生活相關的拾得物來創作雕塑、裝置和拼貼畫,以喚起人們對記憶、情感和所處文化的感知與共識。皮爾森的作品表面上看起來帶有某種自傳性質,但實際上也反映了一代美國人的群體性回響。在材料與形式上不斷展開的同時,他的作品在個人化的語境中,有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Jack Pierson, Elvis, 2008, Metal, wood and plastic, 44 x 129.5 x 4.5 in, 111.8 x 328.9 x 11.4 cm © Jack Pierson.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常青畫廊
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
作為在中國最為活躍的國際畫廊之一,常青畫廊通過呈現和推介國際一流藝術家的創作與思想而形成了它鮮明的品牌標志。
安尼施·卡普爾,升華,2003-2007,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攝影: Oak Taylor-Smith ©藝術家與常青畫廊
對于常青畫廊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北京常青畫廊市場公關總監彭詠儀曾表示:
“常青畫廊對藝術家的選擇系統,是基于三位創始人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洛倫佐·飛亞斯其和莫瑞希歐·瑞哥羅共有的對于畫廊的經營理念。他們珍視歷史的價值,致力于將過去的文化延續進當下的語境之中,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常青畫廊建立起了自己的‘個性’系統:我們更傾向于選擇具有先鋒性和觀念性的藝術家及作品??梢哉f,正是因為這種選擇系統的建立,也讓我們在展陳布置和銷售方式上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常青畫廊更多會選擇在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的空間中與藝術家進行合作,讓藝術家可以在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空間中,充分發揮自我的創造力,并創作出具有真正學術深度的作品。我們以這個概念為基礎和線索與美術館合作,奠定一個學術體系來選擇藝術家。”
《風之痕》展覽現場, ©藝術家與常青畫廊,攝影:董林
從2007年為卡普爾舉辦中國首展到2022年喬瓦尼·歐祖拉的《風之痕》,常青畫廊十分突出地顯示了他們對藝術家在材料語言的豐富性、觀念的先鋒性和更廣泛的文化視角上的關注。這一點在常青畫廊最新宣布代理的藝術家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Adel Abdessemed)的作品中又一次得到的佐證。
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Adel Abdessemed) ©藝術家與常青畫廊
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1971年出生于阿爾及利亞康斯坦丁,現生活和工作于法國巴黎。他的創作媒介包括了繪畫、雕塑、表演、視頻和裝置。不管媒介如何轉換,貫穿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的創作的是人類社會共同的主題:戰爭、暴力和宗教等。作為一個經歷過戰爭的阿爾及利亞人,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通過作品來表現戰爭的傷痛、歷史的真實與文化的厚重的方式是身體力行式的,這也讓他的作品超越了藝術本身,而有了更多廣泛的人文意義。
阿岱爾 · 阿貝德賽梅(Adel Abdessemed),《希望》HOPE, 2011-12,船、樹脂, 205.7 × 579.1 × 243.8 厘米 ©藝術家與常青畫廊
No.2 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年輕藝術家們
就國際畫廊而言,不斷吸收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并不鮮見。這一方面與畫廊更為多元化的全球視角定位有關,也有助于匹配更為廣泛的藏家與觀眾群體。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越來越多的有著多元文化背景的優秀年輕藝術家進入行業視野;同時,從藝術家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便開始關注與支持,也不失為畫廊避開高價熱門,建立自我話語權和拓展更多可能性的途徑。
卓納畫廊
邁克爾·艾爾米塔什
卓納畫廊代理的幾十位藝術家中不乏草間彌生、杰夫·昆斯這樣明星級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一些年中,陸續有藝術家與原“東家”解約后轉頭卓納的懷抱,從這一點來看,卓納畫廊在與藝術家的相處之道上顯然“很有一手”。比起收藏家和買家,卓納畫廊更重視藝術家本身,也因為這點,在紐約的“大咖級”畫廊中卓納畫廊與藝術家們的親密值也是位居前列的。
大衛·卓納和草間彌生,Photo: Andrew Toth/Getty Images
除了國際知名的成熟藝術家,卓納畫廊對年輕藝術家也青睞有加。奧斯卡·穆里略,以及卓納畫廊在4月份剛宣布與白立方共同代理的邁克爾·艾爾米塔什(Michael Armitage)都是80后藝術家。
邁克爾·艾爾米塔什自出道以來可謂是一路繁花:2021年12月,被獲選為皇家繪畫院士;亦是2020年“魯斯·鮑姆加特藝術獎”(Ruth Baumgarte)的獲得者。
邁克爾·艾爾米塔什,2022年 攝影:Tom Jamieson © 藝術家與卓納畫廊
肯尼亞裔英國籍藝術家邁克爾·艾爾米塔什出生于1984年,雖然還未及四十,但已經是被列入美術館級別的藝術家。巴黎東京宮、倫敦白教堂美術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蘇格蘭國家現代藝術館都展出過邁克爾·艾爾米塔什的作品。此外,2019年,藝術家參展了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榮耀之下,是藝術家呈現在畫面上的天賦與才情,以及他對真實及想象的東非歷史的表現。邁克爾·艾爾米塔什在烏干達傳統材料“盧布戈”(Lubugo)——一種常用于各類儀式的樹皮布上,以一種不斷累加又凝練減化的方式,積累并稀釋一層層的顏料。藝術家的用色獨具一格,畫面生動而又隆重地結合了來自近期事件、藝術史、他所受的東非藝術熏陶以及本人的記憶等多重參考圖像和主題,由此產生了精神性、象征性的繪畫空間。
邁克爾·艾爾米塔什(Michael Armitage)《希望》,2017年盧布戈樹皮布上油彩220.5 × 170.5 厘米 奧斯陸阿斯楚普費恩利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近兩年,非裔藝術家及其作品在市場上的突飛猛進是有目共睹的,這股熱潮將大家的視角重新聚焦在了非洲歷史、文化、種族和性別等深刻的社會議題中。通過對非洲傳統材料、工藝和形象的運用與表現,非裔藝術家打破了公眾對非洲的固化認知,重塑了我們看待非洲的角度。
白立方
阿拉娜·薩維迪
同樣的,白立方在3月底宣布代理的阿拉娜·薩維迪(Ilana Savdie)也是個80后藝術家。
Portrait of Ilana Savdie. Photo: Harry Griffin. Lágrimas y mocos (exploiting a suitable host), 2021. Photo: Chris Gardner. Falsos Positivos, 2021. Photo: Lance Brewer. Public Displays of Insinuation, 2021. Photo: Chris Gardner. © Ilana Savdie
阿拉娜·薩維迪于1986年出生于哥倫比亞的巴蘭基亞市。這位專注于繪畫的女性藝術家,在畫面中表現出了完整且成熟的觀念體系。在具有超現實主義意味的作品中,薩維迪所關注與表達的,是更加公域的話題,包括越軌(transgression)、身份和權力等等,旨在瓦解二元主義與固化認同的思想。
Ilana Savdie,The Pitch Y Su Torpe Semejanza, 2021Oil, acrylic and beeswax on canvas mounted on panel72 × 67 in. (182.9 × 170.2 cm) © Ilana Savdie
立木畫廊
阮譚美
立木畫廊在上個月宣布全球代理越南裔美國藝術家阮譚美(Tammy Nguyen)。阮譚美出生于1984年,從材料到題材,她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東南亞文化特征。雖然算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流淌在她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卻是她創作的源泉和底色。
阮譚美 攝影:Annie Ling ©藝術家與立木畫廊
2008年,藝術家獲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前往越南學習漆畫。她的作品不僅是跨文化的,也是跨學科的,正如立木畫廊聯合始創人Rachel Lehmann所說:“阮譚美成功將宗教與生態、自然與政治的相互沖突的概念編織在一起,提醒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中。”
阮譚美,《Anno Domini 40, 1945, 1969》,2022年 水彩、乙烯基涂料、粉彩、金屬葉子、紙、木板72 x 108 英寸 ©藝術家與立木畫廊
博倫坡畫廊
羅倫·奎恩
在今年3月份的富藝斯倫敦“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拍”中,多位新興藝術家刷新個人拍賣紀錄,其中就包括出生于1992年的美國女性藝術家羅倫·奎恩(Lauren Quin)。
今年5月份,來自洛杉磯的博倫坡畫廊(Blum &Poe )宣布正式代理羅倫·奎恩。
羅倫·奎恩在她位于洛杉磯的工作室中 ©藝術家與博倫坡畫廊
在羅倫·奎恩創造的萬花筒般的圖像中,包含了來源于日常生活和藝術史中的題材、內容。這些看似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源圖像,被奎恩不斷地重復、疊加,形成了一種既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意味,但同時又直指現實的獨特景觀。
羅倫·奎恩(Lauren Quin)《暈機病》,2021年作 估價:30,000 - 50,000 英鎊 成交價:441,000 英鎊 2022年3月富藝斯倫敦“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拍”
博倫坡畫廊由Timothy Blum與Jeffrey Poe于1994年創辦,專注于展示多種媒介的國際當代藝術。為了容納美術館級別的調查性展覽,博倫坡畫廊2009年在La Cienega Boulevard購置并翻新了一座超過兩千平方米的建筑。展覽專注于研究東西方的藝術史,如日本物派(2012年)、韓國單色畫(2014年)、歐洲戰后前衛藝術眼鏡蛇運動(2015年)、日本20世紀80至90年代藝術(2019年)、巴西現代藝術(2019年)等。
同時,創始人之一的Poe對洛杉磯年輕潛力藝術家有著獨到的敏銳度,這也讓博倫坡畫廊在對年輕藝術家的選擇上有著更深入的藝術史角度的考量。
COMA科馬畫廊
陸揚、尼克·莫德爾澤夫斯基、杰克·拉納甘·鄧巴
來自悉尼的COMA科馬畫廊今年宣布代理的三位藝術家——中國新媒體藝術家陸揚、現居墨爾本的藝術家尼克·莫德爾澤夫斯基(Nick Modrzewski),以及杰克·拉納甘·鄧巴(Jack Lanagan Dunbar)均為80后藝術家。
陸揚,Doku Animal,2021,視頻靜幀 ©藝術家與COMA科馬畫廊
現居上海的多媒體藝術家陸揚創作出奇異的、令人震驚的影像,展現了宗教、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現代技術的跨學科融合,以及對真實生命形式、自然和宗教起源結構的隱喻。
尼克·莫德爾澤夫斯基是一位現居墨爾本的藝術家。通過密集而多層的丙烯繪畫,莫德爾澤夫斯基探究了人們參與法律和社會儀式的規則。他常常描繪身陷法律程序或官僚體系中的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緊張關系。
尼克·莫德爾澤夫斯基,Office Apparitions,2021,木板上丙烯,150 x 120 cm ©藝術家與COMA科馬畫廊
杰克·拉納甘·鄧巴的創作實踐跨越了多重學科,從攝影到版印、雕塑、素描、繪畫、聲音和數字裝置。他的主題往往是兼收并蓄的,他經常從歷史學、奇思妙想、考古學、古典派、浪漫主義、詼諧與悲劇等角度探究物質與時間之間的緊張關系。
可以看出,COMA科馬畫廊在對年輕藝術家的選擇上,相對于名氣,更加注重于藝術家觀念的先鋒性和實驗精神。同時,在作品中融合不同的學科,并通過多樣化的媒介進行表現的綜合能力,也是這些藝術家比較突出的特點。
杰克·拉納甘·鄧巴:Pantheon,2019,展覽現場,COMA,悉尼 ©藝術家與COMA科馬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