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隊選手在第23屆中國安康龍舟節比賽中(6月22日攝)。新華社發(鄒競一攝)
端陽佳節,鑼鼓聲徹,槳櫓飛搖。漢江上,龍舟馭浪前行,奮楫沖擊的聲勢直沖云霄。岸邊龍舟文化園里,漢調二黃、陜南山歌、漢江號子輪番登臺,助陣龍舟競渡爭流。
有著“秦巴明珠”美譽的中國陜西安康,位于漢江之畔。漢江在安康境內長度有346公里,賽龍舟是當地沿江各地集祭祀、祈福、競技等于一體的重要習俗。
安康的龍舟習俗兼懷南北特色,參賽龍舟由貨船演變而來,翹頭翹尾圓底,以適應湍急的漢江水流,俗稱“黃瓜底子”。船上設有橈手,邊指揮邊表演,揮旗擊鼓,為激烈的比賽增添更多觀賞性。
“熱鬧的節日氣氛里,必然少不了精彩的民俗文藝。”在這里正舉行的第23屆中國安康龍舟節上,總導演冉小虎介紹,這次活動融合了安康當地的傳統民歌、才藝、戲曲,召集了全市的非遺傳承人齊聚漢江之濱為比賽助陣。
漢調二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一安康地方戲曲細分為末、凈、生、旦等十個行當。“我們在龍舟節唱響漢調二黃,既鼓舞了龍舟手的斗志,又能讓觀眾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袁小龍說。
西皮二黃一響,二十余位戲曲人物依次起范亮相。和著現代編曲的漢歌,演員們揮舞起翩翩水袖,如同龍舟奮力劃行時翻起的浪花。這群平均年齡22歲、卻有著近十年漢調二黃學習經歷的演員在舞臺上做足一招一式,贏得滿堂彩。
本屆龍舟節上,莊重崇禮的合龍祭祀、精湛絕倫的歌舞雜技、好戲連臺的非遺展演掀起一浪又一浪高潮。
創新節目《方寸之間》融合了多項省市級非遺表演的精髓,30張方桌疊摞成4層塔山,演員圍著塔山揮舞著龍鱗圖紋板凳,盤成一條威武的長龍,令觀眾贊嘆不已。
水面上,抓鴨子、捉鯉魚等年年上演的龍舟民俗越激烈,岸上漢江號子、花鼓子、小場子、翻天印、板凳龍等才藝展演就越精彩。
漢江排子席,起源于行水船家在沿江碼頭城鎮??繒r,犒勞船工水手、碼頭工人的敞壩席——86張木桌齊整列擺三排,600余人同時入座,舉起酒杯歡迎橫渡漢江的龍舟健將們……
“龍舟節不僅有激烈的賽龍舟,演出的民俗氛圍也特別濃厚,小朋友看得非常認真。”帶著4歲女兒專程趕來觀看龍舟表演的西安市民李桃說。
近年來,安康緊抓非遺傳承保護工作,謀劃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激發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和新生活力,點綴著飽含百姓共同記憶的傳統節日,成為賡續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