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展示楊凌示范區在支撐和引領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入挖掘楊凌和西農大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實用技術輸送產業一線、走向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6月12日,2023年“走出楊凌看示范”媒體調研活動正式啟動。由新華社(新華網)、科技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中國經濟網、陜西日報、陜西廣播電視臺、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西部網、群眾新聞網、楊凌農科傳媒集團等媒體單位記者組成的采訪團,將奔赴陜西、甘肅、寧夏等9個楊凌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通過腳力奔走、眼力觀微、腦力深思、筆力闡釋,全方位、多終端、高頻次講述農業專家、新農人在鄉村振興建功立業、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奮斗故事。楊凌發布開設“走出楊凌看示范”專欄,今天推出系列報道第七篇:《“水科技”灌出黃土高原生態富民路》,敬請關注。
“樹多了,林密了,生態修復了,生活也更好了。”高西溝村委會主任高治前看著連綿起伏的山茆談及生態環境“翻天覆地”變化時,感慨不已。
在榆林市米脂縣城向北20公里處,有一個被稱為“陜北小江南”的地方,去年這里的“四位一體”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谷子喜獲豐收,畝產較以往增產300斤左右。
高治前坦言,這一切主要得益于高西溝村全力推行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建設集雨窖,用好“天上水”,保證及時灌溉,并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節水保墑等技術集成與應用,農作物產量才得以大幅提高。
200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校地合作模式在米脂縣建立建立陜北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針對黃土高原干旱缺水現狀,充分挖潛天然降水為目標,構建集綠肥覆蓋還田、雨水集聚根域入滲、適度調控生產力為一體的多界面雨水利用集成技術試驗示范。
陜北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負責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宋小林介紹,基于米脂縣的實例和實情,定位于陜北山區的整體推進,陜北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已在陜北8個縣區建立了多個農業合作社建立示范樣板。
目前基地推廣的“四位一體”(“溝道壩蓄水+光伏發電提水+軟體水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補水”)集雨補灌技術模式效果良好,真正實現了“秋雨春用,豐雨旱用”,該技術已在黃土高原推廣超過17.3萬畝,為提高當地果農的生活質量、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作用。
宋小林說:“旱作節水農業項目畝均節水30%、節膜25%、節勞20%、增產150公斤、節本增收900元左右,全年可促進增收3150萬元。”
2022年,米脂縣全年實施早作節水農業面積5.86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3.3萬畝,建成高西溝、柳家洼、對岔3個萬畝谷子集中連片示范區和9千畝以上谷子示范田,規?;?、標準化、機械化種植谷子3.5萬畝,輻射帶動全縣種植谷子12萬畝。
旱作節水改變了當地農民“靠天吃飯”的勞作方式,解決谷子、蘋果生長關鍵期缺水問題,2022年試驗示范區谷子畝產達800斤,同比增產45%,每畝節本增收1000元;蘋果畝產達2400斤,同比增產40%,每畝節本增收1780元,全年增收195.8萬元。
據悉,高西溝村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分為A區(谷子“四位一體”集雨補灌區)、B區(谷子旱作集成技術示范區)和C區(山地蘋果“四位一體”集雨補灌區),主要建設溝道壩蓄水設備、光伏提水設備、軟體水窖和田間管網,同步開展地膜覆蓋、抗旱保水劑節水、增施有機肥、全程機械化等旱作集成技術。
2022年6月,由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黃土高原旱作適水改土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項目在米脂落地實施,對助力黃土高原旱地農業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發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截至目前,楊凌示范區科研院所已在省內外不同地區建立了10多個水土保持野外試驗站。從水土保持到植樹造林,從生態保護到富農興產,來自楊凌的硬核科技助推黃土高原披上“綠裝”、打造出一個個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的樣板。
如今,行走在陜北節水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示范區域,山頂青、山腰翠、果飄香、花滿坡的景色,由此帶來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當地農民由此過上了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