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z5lbz"></ruby>

<ins id="z5lbz"><video id="z5lbz"><var id="z5lbz"></var></video></ins>

<ruby id="z5lbz"><var id="z5lbz"></var></ruby>

<rp id="z5lbz"><p id="z5lbz"><mark id="z5lbz"></mark></p></rp>

<ins id="z5lbz"><video id="z5lbz"><listing id="z5lbz"></listing></video></ins>

西安:“新農人”打起“金蒜盤”

2023-07-05 15:54:30 作者:董劍南 王三合

e03b45edc59814e8d05636b0edbd5a37

農牧澤農直播基地里“新農人”正在直播銷售大蒜。記者 董劍南 攝

“咱家的紫皮大蒜蒜瓣飽滿、蒜香濃郁、辛辣爽口,配菜吃面味道都很棒……”“我們是產地直發,秒拍秒發貨……”6月25日,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何寨街道圣力寺村的農牧澤農直播基地里,工人們忙碌地裝箱,主播賣力地推介著新鮮大蒜,訂單量不斷攀升。

看著眼前一袋袋等待裝箱的紫皮大蒜,30歲的“新農人”劉妙妍頓時來了靈感,腦海里浮現出一連串的畫面:微風從田間吹過,230畝大蒜喜獲豐收,蒜農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對,咱大蒜基地的宣傳片就這么拍!”

來到圣力寺村后,不長時間,劉妙妍和團隊就讓村民們刮目相看:種地,他們有各種新技術;銷售,他們從不和顧客見面。他們是當地最年輕、學歷最高的“新農人”。

2021年6月,劉妙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在了城里上班。“原來的工作也很有前景,但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業和土地有很深的情結。”工作不久后,劉妙妍放棄了穩定的工作,來到何寨街道圣力寺村,加入了農牧澤農大蒜產業團隊。

在直播基地,劉妙妍肩負著品牌營銷的重任。“一些優質農產品苦于缺乏品牌辨識度,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面臨著質高價低的問題。”在前期調研中,劉妙妍深刻體會到農村土特產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我們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手段進行宣傳、銷售,同時利用直銷模式提高利潤。”為了打開圣力寺村紫皮大蒜線上銷售渠道,劉妙妍和品牌營銷團隊設計商標、注冊店鋪,還在籌備拍攝大蒜基地宣傳片。

“雖然前期粉絲量還不是很多,但我們的農產品品質過硬,深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在之前的蒜薹銷售直播中,1小時的銷量就有1萬余公斤,銷售額近7萬元。銷路暢通了,村民種植大蒜就沒有后顧之憂了。”劉妙妍說。

圣力寺村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2022年10月,何寨街道為圣力寺村引進了農牧澤農大蒜種植項目,希望通過“技術+”“電商+”“服務+”多渠道賦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這個鄉村振興產業項目共分三期實施,目前一期230畝紫皮大蒜已完成采收,帶動了村民就業和村集體經濟壯大。”大蒜種植基地負責人張越龍介紹,基地已經從最初的1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22人,有大學生“新農人”16人,團隊平均年齡25歲。

“我們充分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推進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和標準化田間管理,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從天津農學院畢業后,智慧農業一直是張越龍努力的方向。

“基地種植大蒜一年兩收,畝產大蒜500公斤、蒜薹400公斤。大蒜收獲后,基地可額外播種一茬水果玉米,畝均年產值可達1.2萬元。”張越龍說,大蒜種植基地一期建成后,一次性吸納了20多名固定工人,農忙時,還臨時招聘百余人,讓一大批周邊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這些娃們年輕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帶來了種植新技術和銷售新渠道。之前,真是小瞧他們了。”直播基地里,正在搬運箱子的圣力寺村村民董亞飛干起活來手腳麻利,“兩個孩子還小,我在家門口上班,掙錢顧家兩不誤。”

村民們都說,從大家漸漸鼓起來的錢袋子,就能看出這群大學生給村子帶來的變化。他們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學知識逐夢鄉村,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活力,也給鄉村振興帶來了新希望。

曾經,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很多農村大學生的夢想。如今,不少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讓“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有了新答案。

近年來,臨潼區依托西安高端人才服務基地,強化人才培養和服務提升工作,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鄉村振興做優人才發展“生態圈”、鍛造“生力軍”、注入“新動能”。同時,臨潼區通過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園區和聘請人才顧問、專家等方式,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引進城鄉規劃、現代農業等行業領域專業人才;開展“萬名干部人才下鄉村”行動,已建立338人的“臨潼區鄉村振興干部庫”和428人的“臨潼區鄉村振興人才庫”,精準下派各類干部及人才400名,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還會利用直播平臺幫助周邊更多村子銷售土特產,通過建立‘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增強農產品品牌競爭力,擴大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增收。”張越龍說,期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新理念、新思路帶回鄉村,干出一番事業,與廣大農民一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逐夢。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ruby id="z5lbz"></ruby>

<ins id="z5lbz"><video id="z5lbz"><var id="z5lbz"></var></video></ins>

<ruby id="z5lbz"><var id="z5lbz"></var></ruby>

<rp id="z5lbz"><p id="z5lbz"><mark id="z5lbz"></mark></p></rp>

<ins id="z5lbz"><video id="z5lbz"><listing id="z5lbz"></listing></vide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