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O申請撤單數量增多,今年以來審核通過率較去年同期略微降低。專家認為,這與個別公司準備不夠充分、經營情況不佳、上會數量減少等因素有關,折射出全面注冊制下IPO發審新常態。盡管申請撤單現象有所增多,但IPO保持常態化發行的趨勢并未改變。
超百家公司撤回IPO申請
7月6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2023年第6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鼎鎂科技主板首發事項未獲通過。鼎鎂科技成為全面注冊制實施以來首家被否的擬在主板上市的公司。
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今年以來IPO審核通過率為85.24%,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8.19%。審核公司家次為210家,其中,179家通過,11家未通過,還有20家其他情形。
除被否企業外,還有一些公司選擇了“不戰而退”。截至7月12日,今年以來有109家公司撤回IPO申請。僅6月27日至7月7日,就有22家公司密集撤回IPO申請,這與往年6月30日之前的IPO申報潮形成鮮明對比。
對于撤回申請的原因,投行人士認為,此前申報IPO家數較多,年報、半年報發布后,一些業績表現不樂觀的企業主動撤材料。還有一些企業由于準備不到位或存在疏漏、企業基本面發生變化、板塊定位不準等原因撤回申請。
從行業分布來看,撤回申請的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居多。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涉及技術創新領域,市場競爭激烈,對于公司的財務狀況、技術實力、市場前景等要求較高,盈利波動較大。“由于潛在的競爭壓力,一些公司可能選擇暫時終止上市計劃,進一步完善業務模式和策略,以便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變化。”董登新說。
壓實“看門人”責任
IPO密集撤單,折射出全面注冊制下,企業上市審核更加透明高效,企業需要關注的問題并沒有減少,中介機構責任進一步被壓實。
上交所最新一期《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動態》顯示,關于首發企業在報告期內出現營業收入、凈利潤等經營業績指標下滑的情況,上交所向中介機構詳細提醒,應重點關注下滑的程度、下滑的性質及未來的持續性,審慎發表明確核查意見,并督促發行人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風險。
深交所今年發布施行的《關于進一步督促會員提升保薦業務執業質量的通知》建立了對會員的現場督導、專項自查的差異化監管安排。據悉,首次啟動差異化監管安排的時間為2023年8月17日。
“全面注冊制下,必然要求投行更深刻地理解發行人的業務和所處行業,準確甄別并盡早發現好的資產、挖掘其價值。”華泰證券報告稱,全面注冊制下法治供給日漸完善,不斷強化壓嚴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對投行的業務穩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開源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認為,全面注冊制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券商的服務質量,監管機構將進一步壓實壓嚴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從而倒逼券商加強內控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促進市場優勝劣汰
畢馬威中國7月發布的《中國內地與香港IPO市場2023年度中期回顧》顯示,A股市場目前有超過1000家企業正在申請上市。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IPO申請撤單現象有所增多,但IPO保持常態化發行的趨勢并未改變。
“下半年中國經濟有望逐步企穩,更多提振經濟的政策可期,A股IPO將保持常態化發行。”安永華中區審計服務市場主管合伙人黎志光認為,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推行實施,上市過程和退市制度均將不斷規范化,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效應日益凸顯,專精特新企業成為上市重要力量。
在孫金鉅看來,全面注冊制下,上市效率提高、上市條件更加多元,直接融資比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監管制度完善、監管水平提升,以及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堵住IPO各環節漏洞或風險點的效果持續顯現。“全面注冊制下更加市場化的發行、定價和退出機制,將促進A股市場優勝劣汰,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孫金鉅說。
德勤預計,2023年全年A股市場可能有430只至510只新股發行,募資額大約在6200億元至6990億元。其中,科創板可能有120只至140只新股,融資3050億元至3400億元;預計創業板有150只至170只新股,融資1850億元至2100億元;上海和深圳主板大約有60只至80只新股,融資1110億元至1250億元;北交所大約有100只至120只新股,融資200億元至2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