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水漁業第三次欲出清其持有的華農保險股份,而第三次掛牌底價亦較此前更低。在業界看來,這或許是近年來保險公司股東退出難、資本引進難的體現: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現有股東欲轉讓股權卻找不到合適買家;另一方面,多家公司正在尋求引進戰略投資者,卻鮮有成功。
對此,業內一種聲音認為,保險公司股權不再“吃香”,既與行業所處發展階段有關,也與經濟環境有關。而整體來看,我國保險業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三次掛牌欲出手
7月12日,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水漁業”)、北京海豐船務運輸公司、大洋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皆欲掛牌出讓其所持有的華農保險股份。
根據股權關系,北京海豐船務運輸公司、大洋商貿有限公司均為中水漁業全資子公司。此番,中水漁業及其子公司擬掛牌出讓所持華農保險股份共計1.1億股,底價為1.87億元。
事實上,這是中水漁業及其子公司第三次出讓所持華農保險股份。此前(2019年12月份),中水漁業及其子公司首次掛牌轉讓掛牌底價約為1.88億元;2022年12月份第二次掛牌時,掛牌底價為1.98億元;而如今掛牌底價已調整至1.87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水漁業為華農保險發起股東之一,初期合計控股52.38%,此后因未參與增發,持股比例降低至11%。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華農保險保險業務收入從26.19億元增長至40.5億元,但凈利潤僅分別為-2.16億元、0.1億元、0.15億元、0.13億元。公司官網顯示,自2019年起,華農保險開啟以數智化和輕資產為核心的差異化發展戰略,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總保費快速增長,綜合成本率優化顯著,近3年公司持續實現盈利。
除了華農保險,今年以來,北部灣財險等險企股權均出現過在首次掛牌交易失敗后,再次掛牌交易的情況。
愛收牌(上海)商務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郭銀龍表示,部分企業轉讓其所持保險公司股權,但市場反應冷淡,主要原因在于保險行業近年來發展趨緩,且行業競爭激烈,部分保險公司經營狀況欠佳,有股東投資收益未達到預期或者投資周期延長,因此一些股東對未來保險行業發展前景預期偏向謹慎。
融資工作難推進
如今,保險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也并不容易。近年來,多家保險公司擬增資擴股或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情況不理想。例如,根據華農保險股東中牧股份公告,華農保險今年擬增發不超過15億股,增資金額不超過25.5億元,但基于公司發展戰略規劃、主營業務等綜合因素考慮,中牧股份最終放棄了對華農保險同比例增資認購權。
安心保險、渤海財險等險企也在苦尋戰略投資者。其中,安心保險由于償付能力不足,自2021年年初便已停止車險新業務。此后,其一直在推進融資工作。不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信息顯示,目前,其償付能力仍然嚴重不足,其表示:“繼續全力推進融資工作,增強公司資本實力,盡快恢復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
渤海財險去年5月份在天津產權交易所披露信息,擬新增注冊資本21億元,擬募集資金對應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若增資完成,渤海財險原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不低于48.45%,新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在其去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渤海財險還提及,公司制定了與戰略發展規劃相適應的資本規劃,積極推進增資引戰等資本補充工作,建立長效資本補充機制。
不過,在渤海財險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其增資引戰工作進展未被提及。渤海財險表示,今年1月份完成了1.5億元次級定期債的募集,并將積極拓展債務募集渠道,推動盡快完成剩余0.8億元次級定期債的募集工作。
郭銀龍分析認為,當前險企引進資本較難,一是保險行業投資周期長且門檻較高,動輒數億元投資,但短期難見收益;二是保險市場近年競爭激烈,固有的市場格局難以撼動,不少中小險企生存和發展承壓。
同時,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市場主體更加理性外,保險行業本身也對資本方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保險公司不易找到合適資方的原因之一。